油畫《父親》是一件家喻户曉的作品,畫面中淳樸憨厚的農民形象,深深地打動了無數人的心,成為中國當代藝術史上的經典。
細心的觀眾留意到,《父親》原作已經許久沒有露面,最近一次出現是在2019年“偉大曆程 壯麗畫卷——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週年美術作品展”上。即便是2020年四川美術學院建校80週年,《父親》也只是以版畫版本現身。
記者從中國美術館獲悉,《父親》原作正在修復中。這是這件作品自誕生以來的首次系統修復。近日,記者來到中國美術館藝術品修復部,探訪油畫《父親》的修復進程。
“全面體檢”的新發現
一進修復室,便看見油畫《父親》靜靜地躺在修復設備上,四周用聚酯網紗加長折邊,繃在臨時工作框上,旁邊放着温濕度監測儀、光線監測儀,畫的表面有藍、綠、黃不同顏色的標籤,標註了不同次數的加固。這件高220釐米、寬154.5釐米的大尺幅畫作,幾乎佔據了修復室近半個空間。
對油畫《父親》做局部加固顏料層
“我們現在正在給它做顏料層的穩定。”中國美術館藝術品修復部油畫修復師孔妍介紹説,修復油畫的一般程序是先做結構修復,比如修補畫布、加固顏料,讓畫作結構穩定下來,然後再處理畫面的審美,比如去污,恢復顏色等。
油畫《父親》由當代畫家羅中立創作於1980年,是中國美術館的“鎮館之寶”之一,也是各大展覽上的“人氣擔當”。據統計,僅2000年以來,《父親》的參展記錄就有30餘條,在所有中國美術館館藏作品中位居前列。
由於使用頻繁,總是經歷環境的變化,加之材料本身比較容易發生衰變,使得《父親》出現了一些潛在的問題,需要進行修復。“早在2019年9月,我們通過觀察就判斷出這件作品狀況不是太穩定,要做一個‘全面體檢’。”孔妍説。
“全面體檢”不僅包括多光譜檢測、儀器分析和測試,還包括對畫作狀況的全面分析,甚至與創作者深入溝通。“我們特別邀請到羅中立先生來北京,與他當面討論在檢測中遇到的一些疑惑,進一步瞭解創作背景、創作技法以及使用的材料等。”孔妍説。
這次交流的確帶來了新發現。畫面中人物的白色頭巾充滿肌理感,並不平整。早幾年,專業人士就判斷其中摻了一些不是油畫顏料的東西,初步認為是有機物。羅中立在交流中坦言,他當年在創作的時候,把地上掃出來的饅頭渣摻在油畫顏料裏,讓畫面效果更為豐富。
“只有搞清楚類似的細節,才有助於修復的過程更穩妥。”孔妍説。